面向未来的教育究竟该是什么样?最近教育部发出征集令,鼓励高校建设未来技术学院。沪上高校也都纷纷开启了相关的讨论。对于未来技术学院的筹建和准备,我们正在进行之中,但是,对于人才培养,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面向未来。
在我们的讨论中,可以达成共识的是,我们在培养人才时未必能教给学生未来所需的知识,但可以确定的是,我们可以培养学生具备面向未来的能力。
面向未来的精英培养,目标不仅仅是找到一份工作
许多综合性研究型世界一流高校的目标是培养社会精英。但究竟什么是精英,如何定义精英?
所谓精英培养,目标并非简单地让学生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份工作,将来能够在社会上立足,而是希望培养出来的学生未来能够改变、引领整个社会。
他们必须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具备前沿问题的探究能力等综合素质。但是无论他们面向未来必须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身为教育者,我们总要思考,教育有一些基本要素是不变的。
其实,用最简单朴素的话来说,我们今天所说的价值引领、知识探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就涵盖了培养面向未来的精英的根本。
所谓“德”,就是拥有理想信念且具备高尚的人格。“智”指的是具备专业能力。“体”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体能,简言之,我们培养出来的人即使有很好的专业能力但缺乏强壮的体力去将理想付诸实现,那我们的培养也是无用的。
“美”则给予我们欣赏这个世界,欣赏他人美丽的能力。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全世界的人性之美驱动了“逆行者”,而同样
“美”的追求,我们才能有“隔空相望”的心灵沟通。我们培养的人还需要创造美。心怀美好的人总是能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美好和温暖。
同时,无论是学理工科还是学医学、文科……我们培养的学生都要有一定的艺术品味,它将激发想象,产生创造。在大众眼中,理工科的学生和学者都是和严谨的公式打交道的,他们更擅长严谨的推导。
这是因为,科学之所以为科学,在于它是一种定量的探究。
但实际上,文学艺术会滋养人的心灵,给予人们无限的想象,而这些想象,再配之以人们的逻辑推理,将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变化。
好比古人所说的“嫦娥奔月”,而今就得以梦想成真。如今我们对未来的一些畅想,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将得以实现。而实现他们的人,就是我们的学生。“劳”可以练就人格中的坚韧不拔的意志。
每一个成功者都很可能经过无数次的失败,而坚韧的意志,则决定了他的成功。
教育就是引导学生追梦,并赋予他们实现梦想的能力
我想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埃隆·马斯克的故事。从特斯拉电动车到可回收火箭,实际上这些都是他在大学时期就萌发的梦想。
马斯克毕业于美国常青藤学校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了物理和经济学的双学位。当时他的“初心”就是希望人类将来活得更好,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因此他立志做四件事:提升人类交流便利的人类通讯的互联网技术,克服地球能源匮乏的新能源技术,通过卫星技术把人迁移到太空其它星球,以及第四件事,尝试推动人类战胜疾病,实现永生,于是他尝试做基因编辑。
PayPal是他的第一桶金。随后,2002年马斯克成立SpaceX,并且在2003年成立了特斯拉。在创业过程中,他经历了无数次的惨痛失败。
大家都知道特斯拉最厉害的是电池,而这是他亲自参与设计的。他具备的物理和经济学教育背景,赋予了他带领团队,通过高技术、低成本实现产品市场竞争力的能力。
从马斯克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树立远大理想以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应对世界变化、以及改变世界的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向未来看30年,我们难以想象科学和技术会发展到哪一步。同样,我们回头看30年前,身处1990年时,我们能否想象现在技术应用,如人工智能等,已到如此前沿的地步。
所以,不论是大学还是中学,不能只为当下培养人才。或者说,教育永远是要为未来做准备的,对于上海交通大学来说,也就是更加注重基础性、通识性。
譬如,分子、原子、电子层面,自然科学、理化生是相通的,而数学、计算机则是培养逻辑思维,形成描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目前在上海交通大学,我们的致远人才培养模式中,数理化生计算机等全部打通,实现大通识教育。同时,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贯通,给学生提供更多机会选择任何一个希望发展的高精尖领域。
当教育者在思考该如何面向未来培养人才时,学生们也要好好想一想,未来要干什么。在高考招生时,我们的学生可说是千里挑一,比美国常青藤学校的竞争还要强,同时,学校提供很好的教育资源,希望学生们寻找自己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走得更好、更远。
身为教育者,我们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去追梦,帮助学生具备实现梦想的能力。年轻人就是我们的希望,未来是属于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