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进展

教育部首批“拔尖计划”毕业生95%进入国内外名校

2020-03-23 来源:教育部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提出了教育领域的一个大问题,促使我们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反思。

  2009年,教育部正式出台了被称为“珠峰计划”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以下简称“拔尖计划”)。4年过去了,这项被外界解读为回答钱学森之问的教育方案实施了哪些举措?又取得了哪些成果?

  首批500名毕业生 95%进入国内外名校深造

  2月24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发布了“拔尖计划”的实施情况:19所参与高校已选拔进入“拔尖计划”的学生共计4500人,首批500名毕业生中有95%进入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继续深造。

  这项被同时列入人才规划纲要和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项目,2009年起先行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领域,选择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9所高校实施,目的是吸引优秀学生投身基础科学研究,努力使受计划支持的学生成长为相关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才。

  “计划参与高校立足各校实际,积极借鉴世界一流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模式和方法,创新机制体制,深入推进改革。”张大良说。“拔尖计划”实施4年来,各项改革进展顺利,取得了初步成效。计划启动较早的高校毕业生已崭露头角。比如,北京大学曹霆2012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通讯》发表文章;复旦大学达佩玫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纳米快报》上发表研究成果……

  国际一流学者认为,该计划拥有“最优秀的本科生和最优秀的本科教育”“领跑者的示范作用突出”。

  “豪华”全球名师团 让学生“转身遇到大师”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Tony Leggett讲授《超导引论》,法国海军学院应用数学系教授Radja Alexandre讲授《泛函分析》, 纽约大学柯朗研究所教授蔡申瓯讲授《统计力学与热力学》专业研讨课,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教授鄂维南讲授《应用数学导论》、《常微分方程与动力学系统》……

  翻开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数学与物理方向的课程表,主讲教师有67人,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Tony Leggett等24位海外教授,8位“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8位“长江学者”、7位“国家杰青”。

  “名师出高徒,在‘致远模式’拔尖人才培养特区中,每个学科方向都有一张‘最豪华’的课程表,每张课程表的背后都有一个‘最豪华’的全球名师团。”亲自担任致远学院院长的上海交大校长张杰告诉记者。在这个“特区”,所有的课程都由世界顶级的教授或全校各个院系内最好的老师亲自讲授。“转身遇到大师”对学生们来说,早已习以为常。

  清华大学提出了“以拔尖人才培养未来的拔尖人才”,实行首席教授负责制,由一流学者领衔。“我们聘请丘成桐、朱邦芬、姚期智、张希、施一公等国内外著名学者担任首席教授,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力学等6个专业领域实施”学堂计划“。”清华大学副校长袁驷告诉记者,“遴选有兴趣、有天赋、肯投入,并有志于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优秀学生。目前入选计划的学生近500名。”

  学会像科学家一样去提问、去思考、去解决问题

  “这里培养的并不是书呆子,我们的课程更自由,上什么课由自己来决定,和教授有更多的接触机会,不仅能吸取知识的营养,也能学习他们的人生智慧。”清华大学王子贺这样描述他的学习生活,这位来自“姚班”(图灵奖得主姚期智负责的计算机科学实验班)的博士生也提到,相比其他同学,他们身上的压力也大,“对学习除了兴趣还有责任,资源是有限的,我们获得的资源明显比其他同学多得多,当然希望将来用自己的所学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王子贺的想法也印证了清华大学“拔尖计划”一大特色:引导学生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坚定理想,潜心钻研,勇攀科学高峰。

  自称是一名“梦想的攀岩者”的杨笛一,是上海2009级计算机科学方向的学生。“进入实验室亲身经历做科研的点滴,是本科生活里的重要一笔。一个对于科研没有切身感受的人,如何知道自己是不是喜欢这条路?” 杨笛一说,在未接触实验室之前,对于自己那“崇高”的梦想也很不确定。从刚入学时的举步维艰到后来的自信适应,四年时间里,杨笛一不断向自己发问,这条路合适吗。

  得益于致远学院计算机科学班同步式素质教育体系和递进式科研训练机制的双重保障,杨笛一大二时加入到俞勇老师指导的Apex Data & Knowledge Management Lab。期间,她还收获了微软亚洲研究院8个月的实习经历。杨笛一说,她很喜欢Apex实验室的学术氛围,每次与老师和团队成员交流总能吸取到新的东西,更多时候还会产生很好的想法。“科研不是高不可攀的”,杨笛一这样鼓励自己,她用满腔热情投入到计算机科学研究。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杨笛一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信息检索顶级会议SIGIR 上发表文章;同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核心会议RecSys上发表文章。两年中,她一共发表七篇国际会议论文,其中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两篇。她与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也得到回报,收获了国际著名数据挖掘比赛KDD Cup冠军。

京ICP备1202086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