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工作信息平台

郑泉水:你知道智慧是如何炼成的吗?

2020年12月15日  来源: 教育部

以色列,一个拥有800万人口的神奇国度,1948年建国时几乎都是沙漠,周边全是敌人,但它却生存下来,到现在活得还挺滋润。以色列80%以上是犹太人,而犹太人涌现出许多著名人物,还获得了非常多的诺贝尔奖,尤其经济学的诺贝尔奖独得40%。全球的华人是全球犹太人的100倍,而我们总共加起来才10来个诺贝尔奖。最近十多年以色列又成了创新的国度。犹太人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值得深思!爱因斯坦说,你有一个想法如果听上去不疯狂,那么这个想法是没有多大希望。犹太人把这个思想发挥到极致,很多方面他们把一个贬义词crazy变成了一个褒义词。因此我们做任何事情,特别是做研究,要反问自己,为什么做?做出来又如何?按照现有的思路和标准究竟能走多远?不能仅仅止步于中庸。爱因斯坦的逻辑就在这里,这个逻辑值得深入思考。同样“Chutzpah”一词包含很多贬义的意思,而犹太人更加强调的不是贬义的东西,而是勇往直前。你有一个好主意就去做,不要瞻前顾后,那这件事情是不能做成的。


    一些同学认为犹太人在所有领域都取得成就的原因归结为教育、抑或是先天因素、宗教、文化或价值观。各有道理,但我有自己的思考。比如先天因素,犹太人的智商确实比较高,但这不能解释中国人和犹太人的差距,因为众多的中国人中肯定有比他们智商高得多得多的人。总结一下,我认为决定性的因素,是爱提问、敢做事!既要做个思考者,还要做个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行动者。当然犹太人的成功还有其他方面的因素,比如亲密的家庭社会关系。

    为什么是提问呢?下面我用讲故事的方式给大家阐释我的理解与体会。铅笔里有很多只有微米大小的小石墨片,写完字后小石墨片滑出来粘到纸上,铅笔的笔迹实际上就是小石墨片。当初我提出这样一个想法:小石墨片自己会滑回到笔尖里去。然后我就想去做了一个实验。当我跟材料学家讲此事时,他们说我疯了,我就找了一个更疯的学生来做此事。他失败了很多年,快毕业了还没有成功,没有文章,没有结果。但是他有“一定要做”的气质,这个学生我就很喜欢。当然做出来以后就有很多解释了。

    同样,很早人们就利用摩擦,有没有可能做到没有摩擦呢?当初一个日本人说有可能,一直没有证明,后来做大样品也失败了。然后我和学生们反复琢磨此事,后来证明了大尺度的摩擦,这项工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很多人好奇这项工作,一个有名的犹太人学者Yakobson到我这里访问。我向他阐述了石墨如何会滑出来,然后怎么会跑回去,他没有说一句好话而是问了一大堆的问题,我当时还不知道他是犹太人,只觉得此人怪怪的。这是我第一次碰到犹太人,一个熟悉该领域的材料学家,他提的问题是那么尖锐。他通过提问,而不是我的回答,来重构他的知识体系。

    2012年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校长Klafter来清华访问,只访问了两位教授。他到我这里访问,非常感兴趣我们的交叉中心的研究。回去以后派了一个世界性的摩擦学权威Michael Urbakh教授到我这里访问一个月,这是我第一次有机会跟犹太人长时间相处。我们一起吃饭、打球、聊天,谈论学术问题。后来我向他说,我对犹太人很感兴趣,一是我受爱因斯坦的影响很深,二是我对犹太人的教育之道感触很大,犹太人很注重培养孩子的特长和兴趣。麦克表示:你只回答了一半,他们还有一个特色——孩子特别爱提问。他的说法引起了我的很大兴趣,因为中国学生一般很少主动提问,而我听说犹太小孩回家父母一般不问考试成绩,而是问给老师提了什么问题,有没有问到老师也回答不出来的问题。同样,一位跟我在研究领域有交集的哈佛大学的教授David Weize在与我的学生讨论时,提出了许多刁钻的问题,甚至将炮火对准了我,但这却让我印象深刻。其实,学生给老师提问也能使教师的研究走向深入。
刚才几位同学表示他们之所以不爱提问,是因为有些时候害怕别的同学的嘲笑,有些时候老师的教授方式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些时候问了也给不出答案因此没有提问的必要,还有些时候是不知道如何提问。

    我讲了提问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提问,我们又为什么要提问呢?麦克跟我卖关子,让我到以色列去亲身体验。我从钱学森力学实验班选了6名同学到以色列待了两个礼拜,自己也去听了一堂课,上课的时候他们中间不断有人进来,不断有人出去。上课讲着讲着,学生说老师你下来我来讲。

    提问为什么会这么重要呢?全球手机70%利润在苹果手机,为什么?因为苹果做的是先导性的产品,做的是市场上还不存在的产品。问题之所以重要也在于它跟价值相联,完全创新的想法非常有价值。我们的文化是强烈的集体主义,不太尊重原创,西方则相反。任何一个事物都存在一个S曲线的周期,比如每个人的生命力,开始很弱,后面强势,后面衰弱,这是规律。我们应该关注靠前创新,而不是在跟随别人亦步亦趋。中国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靠创新。

    现在我来讲犹太人为什么爱提问?犹太人非常好学,人均一年阅读64本书,而中国人人均可能一本书还不到。但这还不是核心,爱知识只是犹太人的一种文化,他们认为学习知识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增长智慧,跟智慧相比学问也略低一筹,只有知识没有智慧就像背着一大堆书的驴子。智慧从何而来呢?智慧是问出来的,通过“问”建立起知识之间的关联。犹太人的提问文化跟我们很不一样,他们的孩子从小就要经过提问的洗礼。犹太人有一本书叫《塔木德》,以前所有人都在阅读它,不是一个人读,是三个人读,互相提问,边读边讨论,也不能多也不能少,就三个人一起读。
图片
    只有在提问的过程中,在思考的过程中,才能把知识的点连成线,化成面,最后升华为核心概念,这些核心概念才是你的智慧,否则你就像一个仓库,或者像一个计算机硬盘,生搬硬套的东西,不是自己的东西。除此之外,我认为还有一个甚至更为重要的东西——你反复的追问会使得你对问题的思考变得独一无二。如何做研究?最重要的就是你如何发现问题,提炼问题,提出一个好问题是做研究最重要的。

  我再讲几个启示。爱因斯坦家庭贫穷,他爱提问,人们觉得他发呆,甚至认为这个孩子有问题。母亲对他很关注,她知道这个小孩有人生目标,她相信奇迹一定会发生。他父亲告诉他要有自知之明,要有选择性的学习,而不能贪多求全。因此,爱因斯坦的学习方法就是按照自己的一种套路不断深入,找到很大的深度,自在地走在这个很大的深度,这个学习方法就是我后来仿效的方法。钱学森力学实验班也是想实现这样的方法,给一个框架,最后由学生自主选课。选择不是靠学知识才能决定的,而是你对问题思考的独特角度。有了目标以后,找出你的擅长所在,专注、执着的做你想做的事儿。


    又比如毕加索,小时候能明白1+1=2,始终不明白为什么1+2=3。按照我们的标准,绝对是傻瓜一个。难道中国就不会有“毕加索”吗?肯定会有,但是现在“毕加索”在哪里?肯定没有成为毕加索,早就胎死腹中,因为得不到社会和家长的认可。因为我们认可的就是数学、物理、化学。犹太人是找到你擅长的,把你擅长的发挥到极至,至于擅长的是什么不重要,这是一种与我们的相当不同的教育。我的一个梦想就是能够在清华践行这种教育理念,这样有助于改变中学、小学的教育模式,但不知能否实现。

    犹太人成功最主要的因素:提问和敢做事情,恰恰是中国文化里面缺乏的。因为我们的文化缺乏宽容失败的部分,一旦失败就会被淘汰。但失败非常重要,从自己的失败、从别人的失败中可以学到东西,变得更富有经验。鼓励勇往直前就是要宽容失败,宽容差异,宽容独立思考,要鼓励学生大胆的去试。

   

    因材施教非常重要,钱学森力学实验班所有的理念假如没有因材施教都是空话,清华这些年非常认可因材施教,但在关键的做的问题上仍然存在困难。成才是你的热情所在,学生必须自己抓住机遇,老师的作用在于将学生的才能放大。钱学森力学实验班招生青睐具备如此特质的学生:第一,特别想做事,他的能量像要喷出来一样,充满了激情,乐观向上,进取心强,看事情阳光。第二,特爱提问,我们面试他/她的时候还不断的挑战老师,挑战性尤其是批判性思维很强,什么东西不经过自己脑袋梳理统统都是不接受的。如果一个问题现时不清楚,放了很多年以后仍然去追问。第三,他不仅着力于想,还要去做。勇往直前,不达到目标不罢休,不半途而废,具备坚定的信念,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就像犹太人一样,通过学习增长自己的知识,通过提问增加自己的智慧,通过行动、通过团队之间的协作、互助达成目标。

    进入钱学森力学实验班以后,同学的成绩,只要及格我就不管。对我来讲,有一个很大的挑战,如何评价这一批优秀的学生,有没有可能分出个三六九等。因此我们设置了多元的目标评价体系,每位同学只要在一个方面发出你的光,发出你的亮就可以。如何体现呢?但靠学习不是办法,可以做研究。通过做研究,可以找到同学的擅长和喜爱所在。我们想极力避免同质化、希望多一点差异化。

    还有一点时间,我稍微讲一下荣誉学位计划的一些想法。钱学森力学实验班每年都会有重点地举行一次研讨会。我们希望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再由导师组帮助你选择。我们的导师组是国际性的,各个学科非常有名的学者。以前的教育实际上是在传递信息,要学生多快好省成为学神、学霸。清华希望教一、练二、考三,但是很少可操作。很高兴每年有两次机会跟不同的同学分享我的经历和我的认识,这些认识当然是我个人的,目的不是要你们全盘接受,而是希望带来更多思考,能够有助于你们更好的在清华这么好的环境下成长。

京ICP备12020869号-1